獨特性:孩子最大的財富 --- 黑幼龍
父母總是直接命令孩子去做事,像:〝你去做功課!你不能看電視!〞但我們可
以把命令句改成問問題,例如孩子老是黏在電視機前,或許我們可以這麼跟他溝通:〝我們吃飯要選有營養的食物,你現在已經看一個小時電視了,你覺得什麼電視節目是有營養的呢?你覺得你應該看哪些頻道呢?〞
教養小孩真是說易行難, 也許你在書店可以買到十本、二十本怎麼教養出高EQ孩子的書,但自己做起來,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
我在美國 2006 年 2 月號的《國家地理》雜誌上看到關於〝愛情〞的專題報導很有感觸。有一個新娘要結婚了,但她希望每個來參加婚禮的朋友都能給她一個建議,告訴她怎麼經營美滿的婚姻,結婚後要如何才能幸福?
雖然文章裏頭沒有寫最後新娘得到了什麼建議,但我自己開始想像,或許這位新娘打開信封,看到朋友給她的建議,她最大的感慨可能是:你們每個人怎麼說的都跟做的不一樣?當父母的也有同樣的感覺,我們可能買了很多教養小孩的書回來,但當自己要教養小孩的時候,卻完全不是那麼回事。教養小孩其實和經營婚姻非常類似,結婚前覺得另一半跟自己個性不同,可以有互補作用,非常好;但結婚了以後想法變了,都希望改變對方,讓對方跟我們一樣,動不動為了疊棉被、擠牙膏的小事就可以吵翻天,甚至決定要離婚。
陳之藩有篇文章寫道,美國和歐洲的教育家聚在一起,歐洲教育家認為美國的教育就像是在挖礦,把孩子切、割、磨變成一個寶石,就像許多拿到諾貝爾獎的傑出學者一樣。而歐洲的教育就像種花,教育人員做的是澆水、加肥料,讓種子變成它本來的樣子,無論是玫瑰、康乃馨、山茶花,他們都會細心呵護,讓每一株花朵都有自己獨特的模樣。這讓我想到臺灣的教育,不是挖礦也不是種花,而是塑膠工廠裏頭的射出成型,要求個個都一模一樣。
教養小孩,學校雖然有責任,但父母的責任更為重大,很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小孩跟別的小孩一樣,或是希望自己的小孩和自己當年一樣;我發現當我對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其實原因往往是生氣他們沒有照我的話做,沒有跟我一樣,這就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最典型例子。如果我們可以尊重每一個小孩,像種花一樣讓他們自然長大,尊重小孩,不要讓他們成為自己或別人的複製品,那父母也應該很欣慰了。
媒體曾經有一份調查報告指出,外國小孩比較有自信,因為他們的獨特性受到尊重,也因為父母採用鼓勵及讚美的教養方式。
十幾年前,我在溫哥華遇到當地卡內基訓練的負責人,他說自己小時候八九歲時,爸爸常常會問他很多問題,凡事都會徵詢他的意見,例如爸爸會問他:〝我們搬到這裏來住好不好?我來這個教堂做牧師你覺得怎麼樣?〞他現在回想,一個八九歲的小孩根本不懂事,但爸爸問他問題、徵詢他的意見不見得是要他的答案,而是希望他能多思考,長大後成為一個有思考力的人。
反觀臺灣,父母總是直接命令小孩,例如:〝你去做功課!〞〝你不能看電視!〞〝趕快洗澡!〞〝不要再上網了!〞但我們可以把命令句多改成一些問題,如果孩子老是黏在電視機前,或許我們可以這麼跟他溝通:〝我們吃飯要選有營養的食物,你現在已經看一個小時電視了,你覺得什麼電視節目是有營養的呢?你覺得你應該看哪些頻道呢?〞
再舉例來說,父母常叫孩子趕快吃飯,孩子可能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要叫我趕快吃飯?其實父母心裏真正希望小孩趕快吃完飯的原因是,他們可以趕快洗碗;但如果換個方式,如同我們進行卡內基訓練時,會問孩子們以後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有個孩子說,他想變成籃球職業選手,我們會問他:〝好,那要變成籃球職業選手要什麼條件呢?〞孩子回答:〝身體要強壯,要長得高!〞
怎樣才能身體強壯,長得高呢?那就是趕快吃飯囉!
所以,問孩子問題可以讓他們思考,並引導他們自己找到對的答案,如果可以給孩子多一些思考空間,親子互動關係也會完全不同!
作孩子的朋友
我現在又在四萬呎的高空。有人說現代的人要學會在飛機、火車、輪船、甚至計程車上交朋友,與他人溝通。因為我們有相當一部份時間用在旅途中。
而我卻覺得自己很幸運。我常在旅途中寫些東西與朋友分享。在飛機上,沒有人來干擾,沒有電話,可以專心想一些事,尋找一些平常疏忽了的想法。像此刻,我最想跟你分享一些親子間的點點滴滴。
記得上次與你談過父母與孩子間的三個階段:
孩子在小學時期,父母是他們的玩伴。你上一次和孩子一起打球,看卡通、動漫是多久以前的事了?
孩子唸中學的青少年時期,父母要作他們的朋友。(待會我們再談)。
到了他們唸大學,或進入社會後,我們要當他們的顧問。我也有好多話想說。就留待下次吧。
現在我迫切要跟你分享的是怎麼樣與青少年作 〝朋友〞。
先問問我們自己最不喜歡跟什麼樣的人作朋友?那些高高在上,常常跟我們講大道理的人,那些常常教訓我們的人,絕對不會是我們的朋友。我們躲他們都來不及。青少年更是如此。不幸的是,很多父母或老師剛好很會訓孩子。因此不可能作他們的朋友。
青少年的朋友,特別是知音好友,一定會體諒他們的苦悶,了解他們的壓力。好比說,當我們發現孩子開始抽煙了,我們會跟他說,我小時候也抽過煙,因為我很難拒絕同儕的壓力。
青少年是多麼渴望得到尊重。而專注的傾聽常常能帶給他們寶貴的重要感。交心的朋友常是那些願意聽我們講話的人。尤其是帶著同理心的聆聽。但大多數父母只想說,不喜歡聽。
青少年時期是性格形成的關鍵年代。可塑性最高。父母正好可以朋友的角色,幫助他們培養自信。充滿自信的性格會在他們未來遭遇挫折,陷入低潮的時候,激勵自信重新站起來,相信自己還很有希望。天知道他們未來有多少情況需要自信。
我很想告訴你,我的孩子中學時我們就常打麻將,而且打得很認真,因為我們是朋友。他們乒乓球、撞球都打不過我。有一次老二連著被我抽了幾球,氣得對我吹鬍子瞪眼。我的女兒唸中學的時候,曾告訴過我她的一個同學憂慮得不得了,因為她的生理期已經過了好幾天了。我好珍惜這種只有好朋友才會有的信任感。有一次我們在海邊沙灘散步,我盯著一位泳裝女郎多看了一會兒,我女兒就用手肘捅我。這種感覺真好!
能跟你談這些,不也是因為我們是朋友嗎!
《本文作者為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區負責人 黑幼龍》
「成績不好」是激勵孩子的起點
「我女兒筠珍很忙,除了小學的課業之外,她什麼都想要嘗試,要學鋼琴,做糕餅甜點,跳芭蕾舞,參加學校的合唱團、街舞團,以及學英文!媽媽也有求必應,一一幫她報名,唯一的要求就是要認真學,不可以半途而廢。
她課外活動安排這麼多,會不會顧此失彼呢?當然會!有一次貪玩沒背單詞,所以在英文補習班考了零分,心情有點兒沮喪。後來我們就跟她講說: “喔!你知道你爸寫過一本書叫《最好的零分》耶!得零分有時候也有好處的!” 聽完我的話她馬上變得很開心,對英文的信心與興趣絲毫不受影響,後來跟夏令營的外國老師用英語溝通,同學還以為她是國際學校的學生呢。
另一個父母應該經常用的卡內基的原則是: “ 給予他人真誠的讚美與感謝 ” 。恰當的讚美就像一份禮物,像蜂蜜一樣甜蜜,可以讓子女去慢慢品嘗回味。
有次我女兒回家很開心地告訴我,老師今天有特別讚美她,因為老師問大家:如果可以自己給自己取名字,你會決定取什麼?我女兒回答她想取 “黑立媛” ,因為這包含了媽媽和爸爸的名字,老師立刻稱讚她很孝順,因為全班只有她會想到父母。聽到女兒這麼說,我覺得很開心,因為沒人教她這麼做,我相信這是家庭中潛移默化的氣氛。」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區 CEO 黑立言,告訴我們他如何在孩子挫折時,仍然用開放的態度和孩子互動,這就是和孩子做朋友的第一步。
所以,當我們面對兒女的教育問題,最重要的是找出孩子的優點,然後善加鼓勵,給予發自真心的讚美,讓孩子對學習有興趣,這樣他們各方面的表現都會很好。
卡內基訓練的創辦人戴爾o 卡內基認為,要贏得友誼及影響他人的第一條原則就是:“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這句話對家人相處真是金玉良言,但卻知易行難!但對父母來說,當小孩遇到挫折時,用適當的鼓勵取代批評指責,可以給子女成長的力量,把學習上的挫折變為動機。
情商的重要
最近習近平對一群求職的畢業同學說,在工作中情商比智商還重要。不知道它會不會像 “ 中國夢 ” 一樣,再次掀起一片討論浪潮。
我倒很想談談這是怎麼回事。
約 20 年前一位哈佛大學的教授,丹尼 ‧高曼(Daniel Goldman)博士在他的著作 “ 情緒智商 ”(Emotional Intelligence)中倡言,一個人未來的成功,百分之八十取決於他的情商(EQ )。智商(IQ)對他的成功只佔百分之二十的影響。
他後來又在一次廣播訪問中說,這還只是針對工作而已。要是將家庭、生活的幸福也算在內,EQ 的影響一定更大。
高曼博士不只是一位教授或研究員而已。他之前曾在紐約時報工作過十五年,作過各式各樣的調查、個案研究,從工商業界到政府、學界都有。他發現成功常常取決於人激勵自己(自信),激勵他人(人際關係)的能力。他的熱忱與態度控制更是自己快樂,與影響他人的關鍵因素。
專業知識與技術呢?當然也很需要。就以醫生來說,他當然要能考取醫師執照,當然要會治療病痛。但從醫十年、十五年之後呢?這些當年同時從醫學院畢業的醫生,各人發展的狀況就各有所不同了。而造成這些不同的因素多半是 EQ。甚至連專門的醫術都受 EQ 的影響。因為你的態度好,人緣好,主治醫師更樂意教你。
幾年前我有幸與嚴長壽先生一起在長三角等地演講。他語重心長的提到,今天社會上最需要的能力都是考試考不出來的。像熱忱怎麼考?聯考也絕對不會考溝通或自信。接著我就補充說,今天社會最需要的能力也是學校沒有教的,也是家裡沒有教的。那就是 EQ。
天下父母心。我們都希望孩子好,都希望把最好的,最有用的給孩子。能夠在他們青少年時期助他們一臂之力,能夠在他們的關鍵年代、可塑性最高的年紀,幫助他們增強自信,提昇溝通能力,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真的會讓他們終生受用。就像巴菲特說的,卡內基訓練改變了他的一生。
暑假又快到了!我們可以去補習,可以去旅遊,但是,能將今年的暑假變成一個難忘的假期,一段多年後回想起來有一種慶幸感的時光,該有多好!
窗外正下著大雨。祝福你與你的孩子。
父母親的多重角色
其實我很喜歡雨。有時候是坐在窗前看雨,聽雨聲。有時候是雨中散步。整個中強公園一個人都沒有。這時候,我會想起一些平常很少想到的事。其中包括一些印象深刻的事,甚至有一點自鳴得意的事 …。
多年前有一次在北京接受電視訪問。談到怎麼樣才能有更好的親子關係之類的事。當時我回答的三個重點,不知為什麼一直到今天都還記得,而且在演講時也常提到。
我們怎麼樣才能跟孩子有更好的親子關係呢?特別是我們常早出晚歸,雙親都上班。回到家多半已經很累了。洗個澡,看一下電視,看看報,就什麼都不想做了。孩子呢?要做功課,要補習。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的過去了。還能怎樣?
我當時不知那裡來的念頭,回答他說: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要當他的玩伴;到了孩子唸中學時,父母應當是他們的朋友;孩子唸大學或進入社會後,父母要作他們的顧問。
我真的很喜歡這三階段論。但坦白說,要想作到相當不容易。
巴菲特的兒子,彼特‧巴菲特有一次在接受訪問時說,小時候他常留意到別人的爸爸下班回家時,常常愁眉苦臉。累得不想說話。他卻記得他爸爸下班時常常很開心,面帶笑容。常常手上還拿著公事包,上衣還掛在肩膀上時,就會在前院草地上牽他的手,跟他說話,或跟他一起投籃球了。
我不太相信巴菲特工作一直很輕鬆,或沒煩惱。他的工作壓力可能也很大。尤其是 40多年前他還沒那麼有錢,還不到呼風喚雨的年代。他為什麼能與其他需打拼的父母有那麼大的不同?他為什麼一下車就能和孩子玩在一起了。
我們多麼希望自已也能像巴菲特一樣! 讓家人跟我們在一起時很快樂,特別是孩子!巴菲特是怎麼作到玩伴的?
原來他有彈性;原來他會轉換角色。而且能快速轉換角色。從投資人、老闆的角色很快轉換成父親的角色。還要立即轉換成玩伴的角色。而彈性與角色轉換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學習,或練習才會的。
上班的時候我們同時要擔任的角色可能有主管、部屬、同事、供應商、客戶 …… 能否在這些角色調整自如,不要一直停留在某一角色上,決定了我們有多快樂,工作有多成功。
回到家以後呢(不幸的是有的人把上班角色帶回家了)?我們是父母、配偶、親戚,如與老人家住在一起,我們還要擔任兒女的角色。這些角色各有各的特質與特色。要能融入每一種角色,發揮那角色的價值,而且相當自然,還能樂在其中,真的很不容易。
二十多年前我在美國接受卡內基訓練的時候,還感覺不出彈性的重要。對課程中角色轉換的練習只是覺得很好玩。後來看到很多人因這練習而起了改變。原來僵硬的、一板一眼的、冷漠的人,開始變得有笑容了,會跟孩子耍寶了,會喜歡動漫,成了電動遊戲(那時還沒線上遊戲)高手,我開始領悟到具有彈性的父親,才是最快樂的父親,也是最具影響力的父親。
你看,能作孩子的玩伴多好!很高興能隔著雨與你分享。
「我女兒筠珍很忙,除了小學的課業之外,她什麼都想要嘗試,要學鋼琴,做糕餅甜點,跳芭蕾舞,參加學校的合唱團、街舞團,以及學英文!媽媽也有求必應,一一幫她報名,唯一的要求就是要認真學,不可以半途而廢。
她課外活動安排這麼多,會不會顧此失彼呢?當然會!有一次貪玩沒背單詞,所以在英文補習班考了零分,心情有點兒沮喪。後來我們就跟她講說: “喔!你知道你爸寫過一本書叫《最好的零分》耶!得零分有時候也有好處的!” 聽完我的話她馬上變得很開心,對英文的信心與興趣絲毫不受影響,後來跟夏令營的外國老師用英語溝通,同學還以為她是國際學校的學生呢。
另一個父母應該經常用的卡內基的原則是: “ 給予他人真誠的讚美與感謝 ” 。恰當的讚美就像一份禮物,像蜂蜜一樣甜蜜,可以讓子女去慢慢品嘗回味。
有次我女兒回家很開心地告訴我,老師今天有特別讚美她,因為老師問大家:如果可以自己給自己取名字,你會決定取什麼?我女兒回答她想取 “黑立媛” ,因為這包含了媽媽和爸爸的名字,老師立刻稱讚她很孝順,因為全班只有她會想到父母。聽到女兒這麼說,我覺得很開心,因為沒人教她這麼做,我相信這是家庭中潛移默化的氣氛。」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區 CEO 黑立言,告訴我們他如何在孩子挫折時,仍然用開放的態度和孩子互動,這就是和孩子做朋友的第一步。
所以,當我們面對兒女的教育問題,最重要的是找出孩子的優點,然後善加鼓勵,給予發自真心的讚美,讓孩子對學習有興趣,這樣他們各方面的表現都會很好。
卡內基訓練的創辦人戴爾o 卡內基認為,要贏得友誼及影響他人的第一條原則就是:“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這句話對家人相處真是金玉良言,但卻知易行難!但對父母來說,當小孩遇到挫折時,用適當的鼓勵取代批評指責,可以給子女成長的力量,把學習上的挫折變為動機。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