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聖靈充滿每日省察

(20:18)他們來了,保羅就說:你們知道,自從我到亞西亞的日子以來,在你們中間始終為人如何

(約壹1:9)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

(4:27)也不可給魔鬼留地步。

(6:13)也不要將你們的肢體獻給罪作不義的器具;倒要像從死裡復活的人,將自己獻給神,並將肢體作義的器具獻給神。

(5:18)不要醉酒,酒能使人放蕩;乃要被聖靈充滿。

(14:23)凡不出於信心的都是罪。

頭皺紋——和抑鬱症有關。

鼻樑皺紋——和記憶力有關。

臉頰皺紋——代表血管方面問題。

鼻皺紋——代表器官是心臟。

 

眉間皺紋——代表緊張和壓力。

眼周皺紋——代表情緒。

嘴上垂直紋——荷爾蒙水準降低。

唇側紋——可能是胃病的特徵。

 

 

4大類上火食物黑名單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陳潮宗醫師將黑名單中的食物分成4類:辛辣刺激與熱性食物、熱性水果、甜食、冰品,讀者可從列舉中的食物舉一反三,躲過上火食物,保持輕鬆自在的身心。

 

1 辛辣刺激與熱性食物:

 

麻辣鍋、鹽酥雞、羊肉爐、人參雞、當歸鴨、炸豬排、羊肉、牛肉、豬肉、雞肉、鱔魚、香料類(如蔥、薑、蒜頭、蒜苗、辣椒、洋蔥)、麻油、四物湯、堅果類(如花生、腰果)、茴香葉、肉桂等,其食物本身的溫熱性質會加重體內之火,使得生理原本蘊藏的火失去平衡,導致上火。

 

2 熱性水果:

 

釋迦、榴槤、荔枝、芒果、龍眼是民眾最常吃的熱性水果,因此,攝取時適量就好。

 

3 甜食:

 

人體熱量主要從澱粉、糖分及油脂中獲取,一旦過量攝取熱量上升,相對地火氣也會上升,包括各式蛋糕、甜甜圈、麻花捲、太陽餅、奶油酥餅、鳳梨酥、巧克力、糖果、餅乾、添加精緻糖的咖啡、茶、可樂、汽水等,都含有豐富的糖分及油脂,想要降火,小點心或飲料就要有所節制。

 

4 冰品:

 

冰品或冰塊會讓血液凝結在腸胃道,降低血液循環功能,而且如前文所述也會造成體溫調節的失衡,尤其是已有感冒、支氣管炎、免疫力低下、老年人常因虛火旺盛,造成口乾舌燥,這時如果衝動飲用冰品更容易加重症狀,必須忌口。

 

5大類退火氣食物

 

了解了上火食物的黑名單,相信大家一定很失望,這個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好像都被剝奪了;事實上卻不然,陳潮宗表示,怕上火而這個不吃,那個不吃,似乎對於人生匆匆數十載來說太過苛刻,只要配合以下兩個原則,還是可以享受美食人生:

 

1 酌量食用上火食物(過)

 

2 增加食用退火食物(功)

 

在兩種食物功過相抵,甚至功大於過,就不怕上火食物壞了自己的健康。

 

究竟哪些食物是退火的大功臣呢?

 

1 退火水果:

 

以水分多的水果為主,包括香蕉、西瓜、甘蔗、水梨、楊桃、番茄、奇異果、桑椹、火龍果、香瓜、哈密瓜、檸檬、柑橘、木瓜、蓮霧等。

 

《特別推薦》

 

◎香蕉:具清熱止渴、清胃涼血、潤腸通便、降壓利尿的作用。口渴、便祕的陰虛腸燥、血熱氣滯的患者可多吃香蕉;若體質屬於脾胃素虛、陽氣不足的人,吃香蕉則會使虛火更旺,不宜多吃。

 

◎西瓜:中醫流傳一句話:「吃上兩塊瓜,藥物不用抓」,西瓜有除煩止渴、養心安神的作用,但脾胃虛寒、寒積冷痛、便溏尿清的人不可以吃西瓜。

 

2 退火蔬菜:

 

空心菜、菠菜、高麗菜、豆芽菜、白蘿蔔、冬瓜、苦瓜、大黃瓜、小黃瓜、絲瓜、蓮藕、芹菜、蘆筍、冬筍、百合、木耳、扁豆、荸薺等。

 

《特別推薦》

 

◎空心菜:具有健胃整腸、清胃解毒、潤腸通便的作用,且可防止夏天人體受到細菌、病毒的侵害。而且一年四季都吃得到,是好吃又易買的退火蔬菜。

 

◎菠菜:具有滋陰潤燥、舒肝養血的作用,可以幫助排毒,適合有口臭、大便乾硬、便祕的上火症狀患者食用。

 

◎豆芽菜:清熱、健脾和胃的作用。綠豆芽適合口乾、口渴、小便赤熱、便祕、眼睛充血的上火患者食用;黃豆芽則可預防口舌生瘡、嘴破。

 

◎白蘿蔔:生食白蘿蔔可以幫助止渴、清熱、健胃整腸的作用;煮熟的白蘿蔔則對利尿、排便有益處。

 

3 退火飲品:

 

綠豆湯、冬瓜茶、苦茶、青草茶、甘蔗汁、蘆筍汁、檸檬汁、烏梅汁、椰子汁、蘆薈汁、薄荷茶、茉莉花茶、洛神花茶、玫瑰花茶、菊花茶、仙草蜜、蓮子薏仁湯、石蓮花茶、白木耳蓮子湯、蓮藕汁、菊花枸杞茶等。

 

《特別推薦》

 

◎甘蔗汁:味甘性平的甘蔗具有解熱、止渴、生津、利尿的功效,口乾舌燥、消化不良、發燒的人可以喝甘蔗汁清熱、助消化。

 

◎白木耳蓮子湯:白木耳富含膠質、果膠和多醣體,有美白、潤腸通便、潤肺生津、降低膽固醇的效果;蓮子則可健脾胃、清心安神,是上火的人止渴解熱不錯的甜品選擇。

 

◎蓮子薏仁湯:薏仁有健脾益肺、清熱、消水腫的作用,但不適合體質虛寒及孕婦食用。

 

◎青草茶:常用鳳尾草、車前草、薄荷、咸豐草熬煮而成的青草茶,具有清涼退火、解熱消炎、利尿作用,但手腳冰冷、體質虛寒、腎功能低下的人不宜飲用。

 

4 退火中藥方劑:

 

五汁飲、玉女煎、甘露飲、清心蓮子飲、黃連解毒湯、人參茶、生脈飲、金銀花茶、決明子茶等。

 

《特別推薦》

 

◎五汁飲:由水梨汁、荸薺汁、鮮蘆根汁、麥冬汁、蓮藕汁(或甘蔗汁)製成的五汁飲,是用來消除體內火氣、止渴、除煩、潤肺的中醫茶飲聖品。

 

◎人參茶:花旗參適合體質燥熱的去火用,高麗參則是對氣虛、四肢冰冷的人有所助益,夏天時喝人參茶有補氣去火的效果。

 

◎退火中草藥成分:麥冬、天冬、生地、玉竹、黃精、山藥、沙參、西洋參、黃連、黃芩、黃柏、槴子、龍膽草、菊花、絞股藍、麥門冬、金銀花、連翹、決明子等。

 

《特別推薦》

 

◎決明子:清肝明目、潤腸通便,能瀉肝火。

 

◎金銀花: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清心胃熱毒。

 

◎菊花:疏風清熱、明目解毒。

 

◎絞股藍:促進新陳代謝、生津止渴、降火氣。

 

◎麥門冬:益胃生津,去心熱、止渴

 

◎連翹:清熱解毒、清心火。

 

◆特別注意:中草藥需由專業中醫師調配,一般民眾千萬不要自己購買,以免食用錯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診斷科主任林宏任即指出,中草藥方劑治療有分實火、虛火之用,像是麥冬、天冬、生地、玉竹、黃精、山藥、沙參、西洋參是針對虛火;黃連、黃芩、黃柏、槴子、龍膽草則是處理實火症狀,不可隨意調配。

 

七少:少油、少鹽、少糖、少加工、少外食、少魚肉、少便宜。

 

八多:多天然、多蔬果、多穀豆、多喝水、多運動、多大笑、多感恩、多祈禱。

 

一、慎選(Selection):精挑細選,新鮮就好,不一定非要用有機。可選擇你信賴的菜商、攤商,以當地、在地食材為主。基本上,我們只用油品、辛香料、醋、醬油和鹽去調味,所以會慎選以上品項。

 

我們選用冷榨的優質油品,醬油只選天然發酵的醬油,鹽則是使用含有豐富礦物質的海鹽。

 

我們幾乎很少碰「五白」:白糖、白米、精緻鹽、白麵粉、味精等製品。

 

二、少量(Small):少量多餐,每餐六、七分飽即可。我有時也會進行簡單的斷食。早上和晚上不吃東西,中午吃大量的生鮮蔬果,沒有主食類,讓腸道好好休息。

 

三、簡單(Simple):化繁為簡。食材簡單,少用加工及添加物的食品。烹調方式也是最簡單的輕烹調,不炒、不煎、不油炸、不慢燉久煮,以蒸煮和汆燙為主。

 

同時,盡量維持食物原味,不用人工調味料,只用天然發酵的醬油、味噌或海鹽提味,其他則直接用食材本身的味道來提味。

 

訂閱

四、慢(Slow):細嚼慢嚥。「慢」的訓練,可以讓人分辨出食物的不同層次,身體才能夠好好地消化吸收最多的養分。

 

五、微笑(Smile):歡笑入餐。開心且真心感謝這麼豐盛的食物,然後用你的靈魂去品嘗,感覺什麼是真正的、讓每個細胞都舒展開來的好食物。

 

 

含糖飲料大多使用便宜的人工合成高果糖糖漿,因為會造成脂肪肝、心臟病、高血脂、痛風、失智、癌症,以及孩童和青少年的心臟病機率升高,最近引起全球關注,認為減糖跟減油一樣重要。

當國際上警告聲起,台灣卻遠遠落後,不但人手一杯,飲料店忙到要拿號碼牌排隊。

而且飲料沒有標示含糖量,尺寸愈來愈大杯,很容易讓人吃進過量的糖。

但很不幸,很多人包括小孩,都上了癮,每天都要喝。

《康健》的檢測發現,即使是微糖的梅子綠茶,含糖量也相當於10顆方糖;全糖的梅子綠茶更高達17顆方糖。

除了糖,手搖杯裡還有大量的冰塊,也是問題,中醫界指出會引起注意力不集中和代謝功能失調。

最好你能戒含糖飲料。如果戒不了,那該怎麼選?如何張大眼睛,從營養標示中看出糖分有多少?

達人教你不吃冰也可以解暑,更多你不知道的含糖飲料,一次告訴你。

近來受到塑化劑風暴影響,罐裝或手搖飲料購買率大幅下降,無論走到便利店、超市或飲品店,隨處可見一張張白底黑字的檢驗報告如旗海飛揚。

台灣人真的很愛喝飲料。根據統計,國人飲料攝取頻率比10年前增長兩倍,近五成學童每天喝1瓶飲料,名列世界第二,僅次於以色列。

成人的含糖飲料攝取量也很驚人。根據靜宜大學的研究發現,1944歲的男性每週飲用含糖飲料10次,女性也高達7次。

人手一杯含糖飲料是台灣街頭常見的景象,但含糖飲料惡名昭彰,早在國際間引發熱烈討論。近來美國舊金山加大兒科醫師兼教授魯斯丁(Robert H. Lusting)一篇「糖有害人體」的90分鐘演說,在Youtube上超過百萬人次點閱,他認為美國人愛吃糖,愈吃愈甜產生「糖上癮」,是造成肥胖問題的元兇。《紐約時報》甚而專文指出,糖的危害可比擬毒,呼籲民眾少碰。

美國、加拿大正如火如荼掀起「糖化」大戰──揪出各種食品、飲料中的隱藏糖份,然後減少使用它。

研究早已證實攝取過多糖分會引起肥胖、齲齒等問題,但晚近研究更直指,目前被大量運用在各種飲料和食品中的高果糖糖漿(High-fructose corn syrup,簡稱HFCS,由玉米澱粉加工製成),攝取過量會產生更多健康危害,如三酸甘油酯升高、脂肪肝、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失智甚至癌症。

這枚震撼彈對美國產業造成不小的衝擊。消費者人心惶惶,紛紛尋求「無添加高果糖糖漿」的飲料,食品業者面臨更改配方的挑戰;製造高果糖糖漿的玉米加工產業,則不惜重金買下黃金時段廣告,宣稱高果糖糖漿取自天然成分(玉米),和蔗糖(砂糖)一樣,否認它對身體的危害,甚至施壓要求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將高果糖糖漿更名為玉米糖(Corn sugar)。

其實,這個倍受爭議的透明狀液體,早就被廣泛添加在全球的飲料商品中,在台灣被稱為「果糖」,你我每天可能都在吃進肚子裡。

為何好糖變壞糖?

令人訝異的是,果糖不是好糖嗎?的確,它曾經被廣告宣稱為「好糖」,但現在已被科學證實推翻,可惜絕大多數台灣的人並不知道。 

果糖存在於水果、蔗糖(砂糖)和蜂蜜中,是一種容易被身體吸收的單糖,優點是甜度高(是蔗糖的1.6倍),比起葡萄糖會刺激胰島素升高血糖,果糖不經由胰臟代謝,因此對血糖影響較少,曾是建議給糖尿病人使用的糖類取代品。

1970年代日本科學家高崎(Y.Takasaki)博士利用基因改造的玉米,大規模生產高果糖糖漿(果糖比例高,約5590%),當時碰上蔗糖價格高漲,美國政府大力輔助玉米產業發展,成本低廉又無需溶解的高果糖糖漿,逐漸取代了較昂貴的蔗糖。

高果糖糖漿口感清爽不會殘留甜味,可以保濕、增色、防腐、保持食品的甜度和品質、延長販售時間。

且液態的高果糖糖漿運輸和使用上都很方便,因此被大量使用在各種食品加工中,譬如飲料、果汁、醬油、沙拉、餅乾、糖果等。

再好的東西食用過量都會有風險。果糖對身體的危害,近十年來逐漸被發現。

果糖的代謝路徑不同於其他糖類,是直接經由肝臟儲存成脂肪,然後引發一連串的生化反應,如三酸甘油酯升高、胰島素抗性增加等(見40頁圖)。

身體喜歡複雜的糖,」輔大食品科學系副教授黃瑞美提到,食物中的糖成分很複雜,需要靠身體的酵素像剪刀一樣慢慢剪碎它,然後被身體吸收利用。高果糖糖漿不需「剪碎」,直接被利用來堆積脂肪,造成危害。

果糖對肝臟造成的傷害明顯。美國杜克大學研究發現,果糖會造成肝細胞傷害,因為肝臟處理果糖的程序就像酒精一樣,會提高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生機率。

研究果糖與膀胱病變的高雄長庚泌尿科主治醫師李偉嘉也發現,老鼠在餵食高果糖(60%)飼料36個月後,會出現程度不等的膀胱失能,並誘發膀胱過動症。有害的自由基堆積於膀胱肌肉細胞的粒線體,而且「肝充滿了油,」他拿出動物實驗中老鼠肝臟內布滿空洞的脂肪細胞照片來說明,這篇研究曾發表在2008年的《美國泌尿科醫學期刊》中。

大肚腩、脂肪肝,糖惹的禍

有愈來愈多研究發現,攝取過量果糖不僅造成肥胖,更會引起血壓升高和代謝症候群。

譬如高果糖糖漿不會刺激胰島素和瘦素產生,不能產生飽足感,很容易額外攝取更多熱量;另外,瘦素也和體重控制有關。

研究發現:

■每天喝12份含糖飲料的人,比起一個月喝不到一次的人,罹患糖尿病機會增加26%、代謝症候群增加20%,高尿酸症增加85%。

■成人飲用含高果糖糖漿的飲料,比起含果糖和蔗糖的飲料更容易增加三酸甘油酯上升。

■年輕人每日飲用含高果糖糖漿的飲料,會造成血壓上升。

■含糖飲料會讓腹部脂肪和壞膽固醇(LDL)增加。

■高果糖糖漿會促進胰臟癌細胞分化,建議癌症患者減少使用精製果糖。

■動物實驗發現,飲用高果糖糖漿飲料後,體重、心血管疾病風險比攝取等量蔗糖明顯增高。

那麼,停用高果糖糖漿就好了嗎?答案恐怕沒這麼簡單。

有些研究發現,不管是天然(水果、蔗糖、砂糖、蜂蜜)或人工的高果糖糖漿,果糖進入體內的代謝途徑類似,過量使用都會對身體造成影響。

「所有的果糖都會造成三酸甘油酯升高,即使水果吃過量也不好,」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常務理事,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游能俊指出,常有人吃水果當主餐,但果糖對脂肪代謝不利,會讓血脂和壞膽固醇增加,他建議「多蔬」「少果」,水果一天吃兩份就夠了。

 儘管糖類爭議不斷,但目前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多同意,果糖「過量使用」才有危險,但多少才是過量,目前還沒有定論。但明確建議要從日常生活中全面減少糖的使用量,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日添加糖的攝取量不要超過總熱量的10%。

 而且特別是要減少攝取含糖飲料。飲料中所含的高果糖糖漿,是最易被人體迅速吸收的糖類,而且會讓人不知不覺吃進過量糖分。

若以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來看,國人每日平均總熱量需求為1800卡,一天糖類攝取量應限制在45克以下(註:1800卡的10%=180卡,每克糖=4卡,180÷445),不超過9顆方糖來算,1杯梅子綠茶(500cc)約為85克,等於17顆方糖,是每日最高容許糖量的1.9倍。

孩子愛喝甜,課業差,注意力不集中

尚且,含糖飲料還有更多潛在危機,對於孩童、青少年的生長發育影響甚鉅。

含糖飲料屬於高升糖指數的食品,會造成血糖急速上升,剛開始喝感覺很好,但愈喝愈想喝,形成「糖上癮」,胰島素也會因經常劇烈改變而疲乏,引起糖尿病,新陳代謝科醫師游能俊指出。

含糖飲料像是碳酸飲料或濃縮果汁,只有卡路里和糖,是沒營養的空熱量,會讓孩子減少吸收其他重要的營養素,如蛋白質和維生素等,腦力和生長發育不良,影響課業表現。

「怕胖不敢吃飯,卻吃了更爛的東西,」目睹當前社會怪現象,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嘆道,現代的孩童不愛喝開水,連灌三瓶飲料還覺得不過癮,熱量卻已經超過每日所需的一半。

國衛院的研究更指出,不良或惡劣的飲食習慣會影響孩童的身心功能,譬如愛喝含糖飲料的孩子,課業成績表現較不理想。

挪威的研究也發現,含糖飲料可能會引起過動和注意力不集中。

皮膚變差、老化、易長痘痘  也和含糖飲料有關

此外,愛美的人也要小心含糖飲料,尤其有青春痘問題的人更要忌口。

含糖飲料會造成皮膚角質增生、毛囊異常,也會刺激雄性素生成,讓人容易老化、皮膚變差、易長痘痘。

「有痘痘問題的人,嚴禁吃糖分高的東西,包括含糖飲料,」中醫師廖婉絨指出,甜會刺激胃酸分泌,不但容易胃痛、脹氣,也會產生內熱。

她指出,中醫常說:「甜會生痰」,痰是泛指身體不正常的代謝產物,如血脂、尿酸、胃酸等,甜的東西吃太多,不僅會長痘痘,也會造成體內代謝功能異常。

含糖飲料的冰也是問題

此外,含糖飲料的「冰」危害也不容小覷。

中國老祖宗諄諄叮嚀不要吃冰、吃冰不好,其實很有科學根據。

來自艷陽高照的台灣尾屏東,擔任屏東社大講師十多年的中醫師楊世敏,看過不少患者愛喝冰飲造成「冰棍體質」,引發氣喘、過敏或癲癇等各種疑難雜症,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經過指導,病患戒除吃冰品,效果「比吃藥還快,」他說。

冰棍體質是指膻中穴(胃到十二指腸這段)因過食冰飲而「塞住」了,體表溫度變低、循環代謝不好,氣血阻滯在身體中央部份,導致代謝失常,腦部運作也受阻,時常覺得腦力衰退,注意力無法集中。

他進一步解釋,正常人全身的溫度保持在3637℃,如果喝了04℃的冰飲,食道和消化道快速降溫,此時需要集中身體其他部位的能量,來提升這個區域的溫度。

如果經常喝冰飲,食道和氣管經不起一再溫度遽變,「就像煉鋼鐵一樣,肌肉很快會失去彈性,」如此一來很容易引起器官功能退化。

冰飲也會讓脾胃功能受阻,無法運轉消化水分,造成腸胃道附近的淋巴液大量增加且變得黏稠,就像火山爆發前地底下的滾滾岩漿,很容易引起各種發炎症狀。

尤其中醫認為「甜食」是熱性食物,會在體內鬱積熱氣,又甜又冰的含糖飲料更是雪上加霜,加速身體的運化代謝失調。

「冰飲喝出來的問題還真不少,」楊世敏說,每當碰到疑難雜症,找不到病因時,只要叮嚀病人停喝冰飲,困擾的症狀就解決了。

譬如一位33歲的男性業務員,因為大量掉髮、體重減輕就醫,檢查後發現飯前血糖300多,醫師準備要開糖尿病的降血糖藥給他。

他懊惱地拿著檢驗報告去找中醫說:「我都喝無糖的茶,怎麼會有糖尿病?」楊世敏發現他的糖化血色素很正常,問診後發現他很愛喝冷飲,懷疑問題出在飲料太「冰」。

這位業務員每天在外頭跑,很熱很累,渴了就灌無糖冰茶,一天要喝上35杯,已經變成標準的冰棍體質,因此楊世敏除了開中藥為他調理腸胃功能,也請他「戒冰飲」,三個月後他的掉髮和血糖的問題獲得改善,迄今快六年,業務員定期檢驗血糖,都能控制在正常範圍。

另外,有些學生族群戒掉喝冰飲習慣後,也發現自己「好像變聰明了」,記憶力、專注力提升,可以看書看得更久一點,課業成績獲得很大改善。

飲料也讓孩子長不高,成年人骨質疏鬆

飲料即使不含糖、不加冰,還是會有其他問題。

■咖啡因:茶和咖啡飲料中含有咖啡因,會引起心悸、失眠和降低食慾,尤其孩童和青少年神經發育尚未完全,不建議飲用含咖啡因飲料。通常一罐350cc的茶飲,咖啡因含量為4070毫克,超過每日孩童咖啡因最高容許量(註:加拿大對各年齡層兒童每天咖啡因的建議攝取量:46歲最多45毫克,79歲最多62.5毫克,1012歲最多85毫克)

■磷酸:可樂、汽水等碳酸飲料會影響鈣和鐵的吸收,可能讓孩子長不高。磷酸也會造成女性骨質疏鬆問題,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發現,喝太多碳酸飲料,女性骨裂縫的機率增高。

■草酸鹽:如咖啡、可樂、巧克力、可可、紅茶,含高量草酸鹽,很容易引起結石,有結石病史的人要特別忌口,「天氣熱時多喝開水才能避免結石,」泌尿科醫師李偉嘉提醒說。

人工添加物就是不好

想要選擇低卡或無糖飲料取代?其實天天喝這些飲料也有風險。

低卡或無糖飲料多添加人工代糖,目前人工代糖是被允許可添加在飲料中使用的安全糖類。

但英國研究發現,零卡飲料可能會愈喝愈胖。因為人工甘味劑會刺激腸道葡萄糖的感應器,活化感應細胞,讓腸道去吸收更多糖分。

美國研究也指出,天天飲用低卡碳酸飲料的人,中風機率增加五~六成,「低卡並非含糖飲料的取代品,」美國邁阿密大學米勒醫學院懇切勸告。

即使無卡無糖飲料也不能無限制牛飲。與其尋找可以天天喝的替代「飲料」,不如直接減少喝飲料的頻率來得安全。

「人工添加物就是不好,」輔大食品科學研究所教授陳炳輝說,代糖或人工甘味劑一直以來都有爭議,以往曾有報告說它們損害肝腎功能,如今它的安全性暫時受到肯定,「但會不會有天發現它又有害?」陳炳輝認為,還是要保持謹慎質疑的態度。

「我從不喝自己不知道內容成分的飲料,」李偉嘉醫師坦承,他以前喜歡喝可樂,但做研究後知道含糖飲料不好,乾脆改成一、兩個月才喝一瓶,而不是改為經常喝無糖可樂。

想要不復胖,先戒喝含糖飲料

至於正常人每天可以喝多少含糖飲料?專家認為,喝開水才是補充水分的王道,含糖飲料最好少碰為妙。

除非突然血糖過低,或長時間運動的人如自行車選手,可以喝點含糖飲料迅速補充能量。

但多數人並不需要每天喝飲料。台北市衛生局和董氏基金會的建議是,含糖飲料一星期不要飲用超過一次。

偶爾想喝飲料,最好選擇去冰不加糖的茶類、咖啡或是新鮮的現榨果汁。

有喝飲料習慣的人,不用心急戒不掉,營養師趙強建議慢慢來──先開始將頻率減半,一天一次改成一星期兩、三次,選擇內容從半糖、微糖到無糖,或是少冰到去冰,然後去感覺身體的改變。

美國的研究發現,每天喝飲料的成年人只要將份量減半,就能降低血壓。

限糖運動開始了!

眼見含糖飲料對身體造成危害,歐美等國紛紛積極採取「限糖」的全民運動。英、美的食品均有標示含糖量,希望消費者能夠看清楚再做選擇;另外英、美和加拿大政府也積極倡議「限糖」,譬如限制含糖飲料在校園不得販賣,以及對含糖飲料加重課稅,如同香菸的健康捐。

「不健康的食品如同菸害,應該要課稅!」世界衛生組織(WHO)曾建議針對汽水、含糖飲料等加重課稅,譬如美國紐約已對汽水等含糖飲料課徵18%的「肥胖稅」,提高飲料價格,希望減少購買人次。

加拿大的醫生和營養師則組成團體,到各地校園巡迴講述含糖飲料的壞處。

實事求是的英國人則由政府帶頭,要求飲料廠商減少含糖量,並縮小尺寸,推出250毫升的包裝取代原有的330毫升。

為了日益嚴重的肥胖和糖尿病、心臟病問題,美國更祭出「限糖」的非常手段。除了含糖飲料退出校園外,美國心臟病醫學會建議,女性每日的添加糖(不是食物中原有的糖類)最高不得超過25克(100卡,相當於5顆方糖),男性是30克(120卡,相當於6顆方糖),比世界衛生組織訂定的標準要嚴格許多。

但反觀國內,政府單位對「糖」的問題缺乏危機意識,不但沒有每日糖類建議攝取類,也沒有規定飲料必須標示含糖量(但餅乾有標示含糖量)。

「微糖」、「少糖」到底含有多少糖,廠商店家大打迷糊仗,最後賠上的還是消費者的健康。

不願具名的政府官員回答說:「沒有研究數據明確顯示多少糖分會造成危害,所以無法訂定建議攝取量。」

那食品可以標示含糖量吧!既然都能標示熱量,為什麼不能標示糖量?

「含糖標示已經說了十多年但都做不到,政府、廠商都說有困難,」許惠玉表示,目前只有中小學的飲料有標示含糖量,以豆漿和奶類為主,無法遍及一般人最常接觸的茶飲和手搖飲料。

當縣市政府紛紛以減重為目標時,卻忽略了其實推動減糖會讓減重效果更好。「控制體重,減糖和減油一樣重要,」游能俊語重心長地說。

要學會欣賞食物中的天然甜

除了呼籲政府要拿出魄力解決,消費者也必須反省思考,什麼才是「真滋味」。

味覺是可以被訓練的,無論是中、西醫師、營養師和食品專家都提到,開水遠比飲料更解渴,從小讓孩子養成喝開水的習慣,就是給他們最好的健康資本。

但現代人為追求口感,幾十年來被重口味的加工「假食物」矇騙味覺,爸爸媽媽喝慣了飲料,一箱箱往家裡搬,早已忘記真食物的滋味。

曾經有個小孩對爸爸說,果糖是好糖,「所以我再加一湯匙!」推廣減糖運動多年,這個鏡頭讓許惠玉一輩子都忘不了,這也是現代人愈吃愈甜的寫照。

「有必要吃那麼甜嗎?」輔大食品科學系教授黃瑞美說,愛喝珍珠奶茶是為了有咀嚼的口感,但口味不必那麼甜,像她每次和夫婿到公館附近的餐廳吃飯,菜色精美,但附送的茶飲總是甜得讓她頭痛。

她曾好意提醒店家改善,店家回說:「茶不甜客人就不上門了!」

但也有不少餐廳提供不加糖的溫麥茶,「店家是可以養成顧客好的飲食習慣的,」黃瑞美認為廠商或店家應該可以積極一點,主動減少加糖,維持食物的原味,會有更多「識貨」的客人上門。

此外,也要分清楚糖是身體所需,還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慾?

其實人類的生活不大需要使用添加糖,從一些天然食物就能找到甜味,如穀類、蔬菜、奶類和水果,它們會在身體裡面轉換成葡萄糖供應身體能量。

而且,借用食物中的天然甜味,也能做出好喝有味道的飲料。

戒飲料達人廖婉絨說,她的孩子喝慣了白開水,偶爾在水壺裡放點枸杞或檸檬片加味,他們就會覺得很好喝;譬如成人的飲品擱點黃耆、黨參、甘草,用開水泡一下,也會有天然回甘的味道;也可以把決明子、澎大海、靈芝做成茶飲,或是加點新鮮水果增甜,自然的甜味吃起來不膩口,有時還能有消除疲勞的補氣效果。

午後3點,營養師趙強會開始進行他的「魔力咖啡」時間,他會拿著全套濾泡式的沖咖啡工具,從磨豆到沖泡咖啡,緩緩地、專注地把熱開水一圈圈地潤濕咖啡粉,讓滿室的咖啡香趨走下午的昏昏欲睡。

「最享受的是沖咖啡的過程,」趙強說,沖泡咖啡是一種很好的紓壓法,而且自己沖泡的好咖啡不用加糖也不用加奶,單純地就很好喝,加了糖反而容易變酸。 

少點糖,更能品嚐生命中的回甘滋味,請你來響應。

你喝的飲料含有這麼多糖!(以每份計)

WHO建議每人添加糖攝取量不應超過每日總熱量的10%,以台灣人每日平均總熱量1800卡來計算,一天糖類攝取量應為45克以下。

WHO的數據來檢視目前市售各種飲料含糖量,可分紅燈與黃燈兩類:

紅燈區

手搖蜂蜜柚子茶:126

手搖冬瓜茶:126

手搖養樂多綠茶:112

手搖奶茶:98

手搖珍珠奶茶:98

手搖金桔檸檬:91

手搖綠茶:84

手搖可可亞:68

可樂:66

美粒果:55

果菜汁:47

黃燈區

豆漿:40

豆奶:40

汽水:39

芭樂汁:36

咖啡:24

 



1.維生素B

維生素B群是克服壓力的重量級營養素。而維生素B群包含B1、B2、B6、B12、葉酸、菸鹼酸,都是屬於精神性的營養素,可以調整內分泌系統、平靜情緒。

缺乏維生素B群時,會有欲振乏力、無精打采的疲倦感,長期下來會造成身體壓力。全穀類、酵母、深綠色蔬菜、低脂牛奶以及豆類等,都是良好的B群食物。

2.

除了是保持骨質必備的營養素之外,它還是天然的神經穩定劑,能夠鬆弛緊張的神經、穩定情緒。牛奶、優格、豆腐、小魚乾、杏仁都是含有較多鈣質的食物

3.

鎂和鈣質都是可以讓肌肉放鬆的營養素、同時還可規律心跳,穩定不安的情緒。 香蕉、豆子、洋芋、菠菜、葡萄乾等食物的含鎂量較高。

4.維生素C助長抗壓功力

維生素C可協助製造副腎上腺皮質素,來對抗精神壓力。夏季水果中,如:櫻桃、檸檬、哈密瓜、葡萄等都是都是高維生素C食物。

5.纖維改善壓力型便秘

長期生活在壓力下,很容易發生便秘。最好多吃富含纖維質的糙米、豆類、蔬菜,以及水溶性纖維含量高的木瓜、加州蜜棗、加州梅、柑橘等食物來幫忙排便。

不過,吳文瑛也提醒,「食物對於焦慮,並不會有藥到病除的效果,」長期留意自己的飲食,搭配其他的減壓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別再愈吃愈焦慮了——5種升壓食物

這或許是上班族們最常看到的景象:在好一陣子不見的朋友聚會中,看看對方,又胖了,看看自己,也胖了。因為,大家都把食物當麻藥,靠著吃,來度過焦慮的每一天。

不過,可怕的是,無論是下午被老闆盯得滿頭包後掏出抽屜裡的餅乾猛吃,還是在凌晨為了來不及在明早開會前生出的報告而狂吃泡麵,其實都會讓你更焦慮。

新光醫院營養師吳文瑛強烈提醒,以下5類食物,都屬於吃了更焦慮的「升壓食物」,最好少碰為妙:

1.油膩食物

冰淇淋、炸雞、薯條、披薩、漢堡、起士蛋糕等,會讓人吃了1小時後就昏昏欲睡。若和含咖啡因的可樂、奶茶一起吃,則是23個小時後會覺得精疲力盡,也會影響晚上的睡眠品質

2.高鹽分的調味食品

洋芋片、罐頭食品、速食麵、香腸、火腿、熱狗、滷味、醃製品、番茄醬、醬油等高鹽分食物都容易讓身體的循環變差,造成代謝緩慢,精神疲憊。

3.過於甜膩的食物

加糖果汁、奶酥麵包、精緻蛋糕及含糖飲料等甜呼呼的美食,雖然可以在數分鐘內發揮鎮靜作用,但因為含糖食物會快速被腸胃吸收,造成血糖急劇上升又下降,反而會讓精神更加不濟,也影響情緒的平穩。

4.咖啡因飲料適量即止

適量飲用咖啡、可樂、茶等含咖啡因飲料可使精神變得愉快,也能舒緩緊張感;可是一旦過量,腎上腺素的分泌就會增加,反而會讓人容易煩躁,有壓力更大的感覺,同時也干擾睡眠。

最好以具有鎮靜作用的飲料,如薰衣草茶或是茉莉花茶來替代,會是更有效率更持久的抗壓方式。

5.容易上火的食物

過量攝取油炸食物或一些相當熱性的水果,會讓人覺得渾身不對勁,特別是在炎炎夏季,更容易讓工作壓力被放得更大。

如果一時改不了口,非吃零食不可,台北市立慢性病防治院營養師周秀娟認為,杏仁小魚和果凍是比較好的選擇。

「主要是因為杏仁小魚的鈣質滿高的,又有吃零食的滿足感,」但周秀娟也補充,杏仁的油脂量高,小魚則含有蛋白質,所以吃正餐時,最好不要再多吃油炸、高蛋白質的東西。

而果凍的纖維質含量很高,吃起來也很有飽足感,可在焦慮時適度解嘴饞。但是周秀娟提醒,果凍的糖份也高,最好也不要過量。

 

洋蔥!抗骨質疏鬆高手】

過去我們只知道洋蔥具有殺菌以及增加免疫力的效果,現在瑞士的研究發現,停經後的 婦女經常食用洋蔥可以有效阻止骨骼中的鈣質流失,預防骨質疏鬆;國際知名的權威期刊《自然》更提出最新研究報告,指出洋蔥是最能夠防止骨質流失的一種蔬菜。

保骨力:阻止鈣質流失。★注意事項:洋蔥內有揮發性硫化物,食用過量可能會有脹氣的情況。★選購:選購時應該選擇球體完整、外觀沒有腐爛、傷痕、龜裂者為佳。

負面、消極、失敗、死亡、黑暗及一切罪的思想,都把我們圈在惡者的權勢下,以致無法享有神為人所預備的一切美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redraw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